湖南省考行測,言語理解關注“指代詞”!
湖南公務員考試行測言語理解考點累積
練習言語理解主旨題時,你關注“指代詞”了嗎?有沒有分析出“指代詞”的指代對象?其實“指代詞”往往能引出作者意圖!接下來,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例題講解,做好筆記
例1:20世紀初普朗克、波爾等物理學家共同創(chuàng)造了量子力學,它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(xiàn)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。量子力學的發(fā)展,革命性地改變了人們對物質的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認識。借助量子力學,許多現(xiàn)象才得以真正地被解釋,新的、無法憑直覺想象出來的現(xiàn)象被預言,接著又被驗證。量子力學等理論的誕生,對于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。這些耗時多年的基礎研究成果,其科學價值是無可估量的,絕不是用“有沒有用”這樣的簡單標準就能衡量的。
這段文字意在強調:
A.科學研究需要長期積累
B.量子力學對現(xiàn)代物理學意義重大
C.基礎研究不應急功近利
D.科學價值無法用量化指標來衡量
【答案】C。解析:文段前面花大篇幅介紹了量子力學理論對推動世界文明的重要意義,最后一句是關鍵,將量子力學等理論概括為“這些耗時多年的基礎研究成果”, 指出這些基礎研究成果的價值不可估量,非“有用沒用”可以衡量。由此可見,“量子力學”屬于文段舉例的內容,文段意在強調的是要正確地認識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,不能光看眼前“有用沒用”,即基礎研究不能急功近利。C項與此表述一致。A項不是文段重點,B項量子力學是舉例的內容,D項沒有體現(xiàn)文段強調的重點“基礎研究”,且“無法用量化指標來衡量”也不等同于尾句中的“無可估量”。故本題選 C。
例2:在討論科學與宗教作為認知方式的差異和優(yōu)劣時,常常有人提出“科學不是萬能的,科學也會出錯”的觀點。這顯然很正確,但在那種討論中,在沒有人聲稱“科學永遠正確”的情況下,主動插入這種觀點,卻明顯是在用“所有認知方式都非完美無缺”這一事實,來故意混淆不同的認知方式。這是極具誤導性的。
根據(jù)這段文字可以知道,作者想說的是:
A.在關于認知方式的討論中不應偏離議題
B.任何一種認知方式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
C.生搬“科學會出錯”的觀點有時會混淆視聽
D.科學和宗教這兩種認知方式并沒有優(yōu)劣之
【答案】C。解析:文段為分總結構,第二、三句是文段重點,即在討論科學與宗教作為認知方式的差異和優(yōu)劣時,生搬“科學會出錯”的觀點會混淆視聽。最后作者通過“這”表明觀點,是極具誤導性的。文段重在說明討論中的混淆、誤導現(xiàn)象,而非“偏離議題”,排除 A;B項是用來混淆不同認知 方式的事實,非作者想說的;D項與文段觀點相悖,由“用‘所有認知方式都非完美無缺’這一事實,來故意混淆不同的認知方式”可知,科學和宗教這兩種認知方式是有優(yōu)劣之分的。故本題選 C。
各位同學!通過上面的講解,相信大家再碰見“指代詞”的時候,一定會先想想,是否能引出作者意圖呢?
更多言語理解技巧與方法掃碼獲取
技巧還沒掌握?掃碼回復“咨詢老師”
點擊分享此信息:
相關文章